国庆假期,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内依旧热火朝天。大修机库内,十几架大型客机整齐地停放,维修工程师们在机库内穿梭,并不时地搭载升降平台前往飞机的机翼、发动机、起落架等部位进行检修。
在海南,修全球飞机。“‘零关税’政策为企业发展带来真金白银利好。”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吴栋阳介绍,公司通过自用设备进口“零关税”政策,已累计节省税费约1亿元。
为助力释放“零关税”政策红利,海南坚持既要“放得活”也要“管得住”理念,通过动态清单管理、跨部门协调监管和风控等集成创新做法,建立“零关税”进口商品全流程监管模式,护航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大修机库。图源:海南临空
“一企一账”全程信息化管理
“这是第一批‘零关税’航材,3台气象雷达收发机,货值381.3万元,减免税款53万元。”海南航空采购部通关保障中心经理周晨笛说,从机场口岸马上运回航材库后,气象雷达收发机很快陆续装在海南航空的3架飞机上,如今依然在正常使用。
为了高效监管“零关税”货物,海口海关对“零关税”进口原辅料实施电子账册管理,企业设立专用电子账册后,可以通过“单一窗口”自主备案电子账册商品信息,自主核定耗用情况,并向海关如实申报,办理核销手续,自主缴纳税款。
“企业享惠需要哪些资质、账册设立有什么具体要求……”面对企业的实际诉求,海口海关所属海口美兰机场海关综合业务科副科长陈敏华介绍,海关提供一对一“辅导”服务,面对面详细解读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要点,还根据企业业务特点量身定制政策解读方案,并为企业提供政策应用全流程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100米”。
“线上办理,‘无感’通关。”周晨笛介绍,海关从账册设立、报关申报到查验放行等全流程给予专业指导,确保了企业原料供应畅通无阻,顺利投产通关。受益于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原辅料政策,海南航空的电子账册中的货物清单不断拉长:企业陆续进口787飞机发动机、飞机发动机安装器材包、空气循环机、飞行管理引导和包线计算机等,货值超3.6亿元,免征税款超5300万元。
“综合下来可为航司节省10%到15%的维修成本。”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烨介绍,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投产于2022年,短短3年时间,基地已承接了卡塔尔国家航空、蒙古航空等20多家境外公司的百余架次进境飞机的机体大修、零部件维修和航空器整机喷涂。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完成超2300架次飞机维修、超270架次整机喷涂及5.8万件航空零部件维修。
吉耐斯工作人员检修飞机发动机。吉耐斯供图
跨部门联动协同管理
海口海关副关长田涛介绍,聚焦政策落地,海口海关稳步推动原辅料、自用生产设备、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3项零关税政策逐步扩容,实现“海、陆、空”全覆盖,“零关税”货物累计进口货值255亿元,减免税款49亿元,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零关税”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全岛封关时的货物税收政策,海南自贸港将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一线”进口的“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将由21%提高至74%,“零关税”商品范围将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在岛内享惠主体之间可以免进口税收流通,加工增值达到30%的可免关税销往内地。
田涛表示,封关运作后,海关更加突出贸易自由便利,按照“智慧监管、信用监管、顺势监管、协同共管”的思路,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实现高效精准监管,着力打造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海关智慧监管模式。海关坚持“放管结合、精准施策”,有效联动“一线”“二线”,促进口岸快速通关——
“一线”更加自由便利,海关对不涉及检验检疫和许可证件管理的进口“零关税”货物、保税货物实施径予放行,径予放行货物不涉检、不涉证、不涉税,申报项目从105项简化至33项,货物可快速通关,也进一步为企业节约成本;
“二线”突出智能高效,海关在“二线口岸”设置海关监管通道和非海关监管通道,海关监管通道仅对“零关税”货物、享受加工增值政策的货物、放宽贸易管理措施货物等三类货物实行管理,大多数货物及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出岛仍按现行规定管理,最大程度便利海南与内地贸易往来。
据了解,海口海关日前已发布公告,决定启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账册清单,账册清单是用于“零关税”货物账册等海关智慧监管平台账册核注的单证。海关协同相关部门抓紧做好后续准备工作,帮助经营主体充分了解封关政策、开展相关业务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