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1000车间,工作人员在检查药品生产批号。
在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1000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在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1000车间内,机器人将药品进行自动装箱、打包。
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产品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
6月28日,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向记者展示软组织过线器。
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的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
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界面螺钉。
7家药企入选米内网“2022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11家药企的12个产品进入第八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名单,齐鲁制药(海南)、海南葫芦娃药业入选2022年海南省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名单,海南普利制药首个造影剂产品碘帕醇注射液首发美国……今年上半年,海口医药产业捷报频传。
海口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秘诀在于创新。正是从相关职能部门、园区到企业的合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筑就了海口这一享誉全国的医药产业高地。
A 制度创新添动能
“要不是制度创新,这批研发用关键原料很难进来。”对目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出口新药研发工作,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宝泉感慨良多。
之前,齐鲁制药计划研发创制一项新药,并申报美国上市注册。根据美国相关要求,该产品使用的关键原料之一必须从美国市场进口;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药品进口需要办理《药品进口通关单》,而该物料不符合办理条件,使得该产品的研发及国际注册工作迟迟未能启动。
为解决这一难题,2022年7月我省制定了《海南省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联合监管创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随后海口市政府、海口海关也联合印发《海口市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作业规程》。政策发布后,相关部门按照程序要求确定试点企业名单,成立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开展风险评估作业,最终促成了该款新药有关原料的顺利进口,齐鲁制药新药研发进程大大提速。
因制度创新而受益的医药企业,还有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药企。作为一家成立时间才3年多的生物科技和医疗器械企业,苏生生物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巨大,而产品量产周期漫长,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苏生生物的发展。
去年,正当苏生生物为资金短缺发愁时,海口市相关职能部门提示他们知识产权也可以抵押贷款。苏生生物相关负责人随后用13项专利向渤海和兴业两家银行申请“海知贷”,没想到15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贷款很快获批。
据悉,“海知贷”是海口在全省率先推出的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一种融资新探索。通过建立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政府+银行+评估+担保”的合作模式,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对我们这样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来说,知识产权贷款可算帮了大忙。”谈起“海知贷”这项制度,苏生生物办公室主任姚江宏说。
B 服务创新解难题
近日,海口国家高新区药械创新服务站持续扩大企业秘书制度惠及面,为10家园区企业配置“一对一”服务的企业秘书。至此,海口国家高新区药械创新服务站“一对一”的专业化企业秘书服务扩展至28家。
为推动海口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医药产业集群优势,2021年10月海口国家高新区和海南省药监局共同创建海南首个“药械创新服务站”,并选拔出10余名“企业秘书”,为重点医药企业提供专业化指导及服务。
“企业刚入驻海口时,面临一些困难,多亏了‘企业秘书’‘定点帮扶企业’等系列举措的实施,及时解决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谈起海口创新推出的“企业秘书”制度带来的帮助,海南倍特药业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包括医药行业的各行各业人才引进服务上,海口也进行了诸多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外国人服务综合窗口”,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原来规定28个工作日办结的事项,缩短为7个工作日办结;在国内人才引进方面,社保关系转移实行“一次申请、全程代办”,平均办结时限只需 4天……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园区各大药企里,海归人才中的许多人成为企业发展重要力量,带领着各自的团队帮助企业攻克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难题,赢得市场竞争。
人才进来之后,如何帮助他们快速融进海口生活并定下心来扎根自贸港?海口国际人才之家的贴心服务给出了答案。海口市外专局于2021年9月主导创建了“海口国际人才之家”综合性国际人才服务平台,免费为外籍人士提供多项常态化个性化服务。
“不但办证方便,还组织各种活动为我们提供相关培训,帮助我们广交朋友,海口对外籍人士真的非常友好。”对于海口各项创新的人才服务,伊朗籍大学生物教师Arda⁃van Farhadi赞不绝口。
C 技术创新展活力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首发乌克兰并获得澳大利亚上市许可,碘帕醇注射液首发美国,荣登米内网2022年度中国化药百强榜单……过去一个多月里,海南普利制药喜讯不断。
厚积方能薄发,坚持创新是海南普利制药成功的秘诀。普利制药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难度高、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为目标,已建立多家研究所,现有研发人员55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截至今年6月,拥有产品批准文号249个,包括境内化学药批文80个,欧美等境外制剂生产批件有111个,45个原料药生产批准及备案文号,8个药用辅料生产批准及备案文号,国内中成药5个。
海口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药品研发上,还体现在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上。2018年,华熙生物开始策划、启动工业4.0建设,整个生产线,通过自动化设备设施的应用,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的操作,即使“黑灯”也能正常运转,带来产能节节攀升,该流水线年产量可达2000万瓶左右。
“通过整体自动化的产业链,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在无菌的环境中,高效完成罐装,进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华熙生物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业4.0带给华熙生物的除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生产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甚至包括对订单信息进行优化,预测柔性生产,保证按照订单要求精准发货,让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转,快速响应。
实际上,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强大发展动能的不仅是普利制药和华熙生物,还有齐鲁制药(海南)、海南葫芦娃药业、海南先声药业等一大批医药企业。在海口,医药产业已经聚木成林,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
数据为海口医药产业近几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注脚:2022年,全市正常生产的医药企业(含医疗器械)1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39家;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9.3亿元,同比增长5.4%;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共88家,其中医药生产企业44家,占比50%。
构筑良好生态助推产业发展
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记者对海口众多医药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采访过程中,创新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也正是因为从相关职能部门到园区再到企业的合力创新,海口医药产业才能在过去20年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
2022年,海口医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已成为海口工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见,在自贸港政策红利的加持下,只要相关职能部门、园区、企业继续对制度、服务和技术进行创新,海口医药产业一定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海口医药产业起步晚,支持创新的诸多要素并未能完全集聚成势,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方面的掣肘。在资金方面,许多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担保贷款及政策奖补,对天使投资、VC、PE、兼并重组、保险等资金利用较少。
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予以解决,只有正视不足,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构筑起更加良好的医药产业生态圈,海口医药产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形成行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