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65家,占全省约63%;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参评企业539家,入库531家,累计注册企业148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9家,占全省75%;在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家,占全省53%。
5月26日,空中俯瞰海口复兴城国际数字港项目。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海口不断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引导,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难题;并通过搭建“产、学、研、转、创、用”结合的高能型科技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等举措,激活了海口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一池春水”。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65家,占全省约6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9家,占全省75%。
打好科技惠企组合拳 5月23日,位于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的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再传喜讯:因其于2022年11月入选海南省工业互联网应用优秀案例,有关部门拟给予其100万元的工业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改提质资金奖励;而在今年3月,因其成功入选2022年海南省“瞪羚企业”名单,获得了有关部门500万元的研发经费补助。 在海口,像普利制药一样因积极实施科技创新而获得主管部门资金补助和奖励的企业还有很多。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补助奖励、融资担保补贴、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并贴息……近年来,海口通过一系列科技惠企政策,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作为一家初创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存在,而我们所在行业投入周期长,相关贴息贷款及补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资金短缺难题。”在获得“海知贷”给予的1500万元贴息知识产权贷款后,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姚江宏如是说。 海口市科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海口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3亿元,投入强度0.86%,占全省41.8%;2021年社会研发经费达到28.8亿元,投入强度1.4%,占全省61.3%;2022年预计35亿元,预计投入强度1.64%。
搭建高能型创新平台 仅仅7克的“单导心电记录仪”、各种高精尖的航空航天产品……谁能把它们与海口土生土长的企业——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联系起来?但就是这家企业,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整合各项资源,不但在传统优势领域保持行业领先,更是挺进了大健康和航空航天领域。 赛诺实业横跨多条赛道的成功,只是海口积极搭建“产、学、研、转、创、用”结合的高能型科技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的一个缩影。 据海口市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海口拥有省级科研平台135个,占全省75.42%。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0家,占全省76.92%;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占全省81.48%;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8个,占全省71.79%;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占全省61.90%。拥有省级院士工作站46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58个。 各种高能型创新平台的成功搭建,带动了海口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65家,全省占比约63%;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参评企业539家,入库531家,累计注册企业148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9家,占全省75%,共计在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家,占全省53%。